Model-Based Testing
20 Jul 2014 Category: Testing前段时间听同事提到”Model-based Testing”(基于模型的测试),挺有趣的,就找来相关资料研究了一下。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。
Table Of Contents
Reference
参考资料主要是Microsoft的Principal SDET Harry Robinson的个人网站和Model-based Testing community.
Process
简短来讲,MBT是一种黑盒(Black Box)测试方法,将软件的行为抽象为模型,然后基于模型,选择合适的方式/算法,设计测试用例覆盖相应的模型,以测试各种模型代表的软件行为。
Create State Model
首先需要对软件行为进行抽象,转化为模型。抽象模型需基于测试scope,选择合适的抽象粒度,否则可能抽象出无数种大小不一层次各异的模型。
在Harry Robinson的文章中,他是用以下三个属性来定义State Model的:
- Starting State
- Action
- Ending State
软件在运行过程中,可能会经过多种不同的状态State,触发切换状态的是不同的动作Action。某种状态,可能其中一个Model中的Ending State,又是另一个Model的Startging State。甚至可能通过相同或不同的Actions触发,在两个State之间相互切换,这也是2种不同的Models。
Generate Sequence of Actions
在上步中得到一系列models后,首先将所有状态states画成不同的节点nodes,接着用表征方向的箭头线,连接不同model下的Starting State和Ending States,不同的线即表示不同的动作Actions。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张有数个节点,其间有不同连线连接各个节点的拓扑图(也就是一张软件测试人眼中的状态机State Machine)。
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设计测试场景,能完全覆盖所有models。其实就涉及到寻找一条尽可能短的路径,经过各个节点和连线,同时尽量不重复走过的路径。
Harry Robinson选择使用著名的图论Graph Theory中“中国邮递员问题”(Chinese postman problem)的算法来解决。“中国邮递员问题”由中国数学家管梅谷Kwan Mei-Ko于1962年研究并给出算法的。使用该算法,可以从上文提到的状态机快速地寻找出,能覆盖所有models的最短路径。
如果某些model更为关键,也可以加上一定的权重weight,通过算法中可实现多次穿越权重更高的节点和路径。
基于最短路径,即可设计出相应的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。
Practice
在前不久的一次new feature测试规划中,我们使用了该方法设计了其中部分测试用例。
在该新特性中,我们的产品需支持setup/addition/reconfiguration/deletion这四种Actions,状态是在最多4条links之间相互切换。下图即为整个状态图,不需要在该feature中测试的部分,在图中未予显示。
最终我们从这么多条路径中,选择了一些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路径,组成了一系列的test cases。基于上图,我们对路径的覆盖率,也有了相对清晰的把握。
Advantages
- 快速方便的找出整体待测点;
- 用尽可能少的步骤覆盖尽可能多的路径;
- 清晰的把握整体覆盖率;
Disadvantages
- 一旦需求更新,有新的节点加入,整体测试plan都要重新全盘更新;
- 复杂的通信设备上,各种feature之间的interworking也非常多,因此要精确的定义出各种可能的states,可能用时较长,并且数量庞大。有时甚至连状态都很难清晰界定。可能做出来也不具备可测性;
- 在MBT中假定的是每个state保持一定的独立性,所以测试中可能经过1次也就可以达到测试目的。但实际产品中,状态之间的影响是隐性的,因此有些问题是需要经过多次操作积累到一定量后才会暴露。对这种问题,MBT貌似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;
Summary
Model-based Testing非常有创意的将图论的算法,融合进测试当中,使测试人员可以快速又方便地制定测试计划,并对整体的路径覆盖率有一定的把控。因此,在测试一些有明确的动作以及状态界定的feature时,能很好的指导测试规划。但一旦系统庞大复杂起来,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会大大降低。而对于一些需要随机测试,或者stability验证的场景,MBT能做也相对有限。
There is no silver bullet for testing. 一种测试方法不可能打遍天下。不过我们可以在了解学习之后,归入武器库。一旦有适用的场景,就可以立马派上用场。